[進駐廠商專訪]Winnoz創辦人熊樂昌:創業過程中,過多的計畫沒有意義

創業過程中,過多的計畫沒有意義 –
Winnoz創辦人熊樂昌:

IMG_9059_Fotor-696x464

「過多的計畫是沒有意義的。」伊勒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Winnoz)創辦人熊樂昌說。旅居創業之國以色列,並受其創新思維的熊樂昌,形容創業就像打仗,有太多的突發狀況,需要即時的反應、立即決策,不是事先就能計畫好的。

熊樂昌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(Tel Aviv University)三年的博士後研究期間,與其同事致力於體外診斷(in vitro diagnostic, IVD)裝置的研發並商品化。成功的技術商品化經驗,使得伊勒伯科技獲得國際資金挹注,並將IVD實際商品化。

2014年夏天熊樂昌返臺後創立「以色列風格」的新創公司-伊勒伯科技 ,其團隊由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組成。伊勒伯科技於本(4)月更在以色列設立分公司。

提及臺灣與以色列的合作模式,熊樂昌認為可以軟硬體結合。他以自己公司為例,目前臺灣公司發展的重點就在硬體裝置的研發,而以色列部分則是偏向軟體及大數據分析。

體外診斷技術  結合大數據偵測癌症風險

伊勒伯的核心技術在於開發先端體外診斷平台技術,目前該公司專注於癌症風險檢測技術研發。此平台技術包含一物聯網 (internet of things) 感測裝置,及雲端大數據分析。藉由物聯網感測裝置「直接」抽取使用者的血液檢驗,後藉由大數據分析評估使用者的癌症風險。目前伊勒伯專注於肺癌、大腸癌、卵巢癌之風險檢測,並採取B2B模式,將創新技術賣給國際大廠。

另外,他建議比起矽谷的創業生態系統,臺灣更應該向特拉維夫學習,因兩者較為類似:擁有不大的內需市場、出口導向、本土資金規模較小、充足的本土科技人才等。特拉維夫成功的創業生態系統十分適合臺灣。

熊樂昌長期觀察臺、以兩邊的創業氛圍。他說,臺灣年輕人可以向以色列年輕人學習:適當規畫、勇於冒險、充分溝通、學會被否定。

「總是要計畫再計畫,然後盤算到最仔細。」熊樂昌對此並不十分認同。「創業本身就是不斷地變化!你永遠也無法計畫到最完善。」他認為,以色列人在有一個初步想法並適當計畫後,就起身執行,邊做邊調整計畫,而不是一直光「想」不做。

他進一步表示,以色列因為歷史文化背景,光是身為猶太人就是一種「風險」,使得他們與生俱來就具備冒險、承擔風險的精神。「我在特拉維夫做研究的時候,常常必須要躲火箭。」熊樂昌笑著說,在以色列躲防空洞是家常便飯,常常可以聽到火箭「咻咻咻、碰碰碰」的聲音。然而,躲完之後大家卻像沒事一樣繼續工作。

台灣人「聽話」錯了!  創業要勇於冒險

然而,臺灣的教育總是要求學生「聽話、要乖」。長期服從權威的教育文化,導致年輕人不敢冒險、畏懼、害怕受傷。「但是創業本身就是種冒險、承擔風險。」熊樂昌說。

「創業就是一門溝通的藝術,絕對不能蠻幹。」熊樂昌語重心長地說,創業一定要學會溝通。他指出,成功的創業家最大的共通點之一就是溝通,而且越成功的人越知道如何擺低姿態溝通。「最重要的不是你如何會說,而是會聽。」他建議想要創業的年輕人,先學會如何跟家人、同事、投資者、客戶溝通。

「年輕人要學會被否定。」熊樂昌嚴肅地說,因為文化、語言等各種原因,被市場、客戶否定是必經過程。創業初期一定會被說產品很弱、一定會失敗等。只有在被排擠後,自我檢討、改善而後站起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
「相較許多國家,臺灣的就業市場不太重視人才。」熊樂昌有感而發。他以他準備回臺尋找工作時的經歷,深深感受臺灣部份企業不只薪水低、不尊重專業人才外,更將人才只當一個「小螺絲」,無法提供發揮長才的舞台。

「我回臺灣後最常被問:有沒有成功的案例?」熊樂昌無奈地說道。他認為,當全球都在追求創新,不斷地問:「What’s new? 什麼是新的?」的時候,卻仍有不少人追求「成功的案例」,只活在過去的成功之中。他進一步引用馬雲的名言:「失敗可以避免,但成功無法複製。」

IMG_9137_Fotor-683x1024

最後,熊樂昌希望送給所有希望創業的年輕人這句話:「適當計畫,充份溝通,起身實現夢想!

文章出處:小人物105-04-28雜誌專訪

點我認識本校進駐廠商 | Winnoz 

分享本篇文章